全自动杀菌釜的压力表是监控杀菌过程中釜内压力(直接关联温度控制精度)的核心计量器具,其读数准确性直接影响杀菌效果(如高温高压杀菌时压力偏差可能导致温度不达标,引发食品微生物超标)与设备安全(压力误判可能导致超压运行)。需通过规范的校准方法确保精度,同时建立科学的周期管理体系,避免因压力表失准引发生产风险。
一、全自动杀菌釜压力表的校准方法
压力表校准需遵循“静态比对”原则,利用标准压力源(如活塞式压力计、数字压力校准仪)与待校准压力表进行压力值比对,判定误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(通常全自动杀菌釜压力表精度等级为1.6 级,允许误差为±1.6%满量程)。具体操作步骤需分“校准前准备→现场校准→数据记录与判定→校准后处理”四阶段进行,确保操作安全与结果可靠。
(一)校准前准备:排除干扰与安全防护
设备与工具准备
需准备符合精度要求的标准压力源(精度等级应高于待校准压力表1-2个等级,如待校准表为1.6级,标准源应选用0.4级或0.25级)、压力连接管路(耐压等级≥杀菌釜工作压力值上限的1.5倍,材质为不锈钢或铜,避免老化泄漏)、密封垫片(耐油耐温型,如丁腈橡胶垫片)、螺丝刀(用于拆卸压力表)、校准记录表格(需包含压力表型号、编号、校准日期、标准源信息等)。
安全预处理
校准前必须确保全自动杀菌釜处于停机泄压状态:关闭杀菌釜的蒸汽进气阀、水泵电源,打开釜体排气阀和排污阀,待釜内压力降至0MPa(压力表指针归零)后,关闭排气阀和排污阀;若压力表安装在带压力的管路上,需关闭压力表前后的截止阀(若有),缓慢打开泄压阀排空管路内残留压力,防止拆卸时压力骤泄导致安全事故。
待校准压力表检查
目视检查压力表外观:玻璃是否完好无破损、指针是否归零(无压力时指针应指向 0 刻度,若存在偏差需记录初始误差)、表盘刻度是否清晰、接头是否有锈蚀或泄漏痕迹,若外观损坏或指针无法归零,需先维修或更换后再校准。
(二)现场校准:静态比对与误差计算
连接标准压力源
用扳手缓慢拆卸待校准压力表(注意避免损坏接头螺纹),在压力表接口处安装压力连接管路,另一端与标准压力源的输出接口连接,确保管路密封良好(可在接头处缠绕生料带或加装密封垫片,防止压力泄漏影响校准精度)。若杀菌釜压力表接口无法直接拆卸(如焊接式),可在压力表前的截止阀后加装三通接头,一端接待校准表,另一端接标准源,实现“在线校准”(需确保三通接头耐压等级符合要求)。
压力点设定与比对
根据全自动杀菌釜的实际工作压力范围设定校准压力点,通常需覆盖“零点→低量程点→中量程点→高量程点→回归零点”5个关键节点(如杀菌釜工作压力值上限为1.2MPa,压力表满量程为2.5MPa,校准点可设为0MPa、0.5MPa、1.2MPa、2.0MPa、2.5MPa,再回归0MPa)。
校准操作时,通过标准压力源缓慢升压至第一个校准点(如 0.5MPa),待压力稳定后(标准源显示值波动≤0.01MPa),读取待校准压力表的示值,记录标准值与被校表示值;按同样方法依次完成所有压力点的升压校准,每个点需停留30秒以上,避免压力未稳定导致读数误差。升压完成后,缓慢降压至 0MPa,再次记录被校表的归零情况(判断是否存在回程误差)。
误差计算与精度判定
按公式“绝对误差=被校表示值-标准源示值”计算每个校准点的误差,再计算“相对误差=(绝对误差/满量程)×100%”。若所有校准点的相对误差均在±1.6%以内(符合1.6级精度要求),且回程误差(同一压力点升压与降压时的示值差)不超过允许误差的绝对值,则判定压力表校准合格;若某一压力点误差超标,需检查管路是否泄漏、压力表内部是否卡顿(如指针与表盘摩擦),维修后重新校准,若仍不合格则需更换压力表。
(三)校准后处理:标识与数据归档
安装与密封性检查
校准合格的压力表需重新安装回杀菌釜接口,拧紧接头时力度适中(避免螺纹损坏),安装后打开压力表截止阀(或釜体排气阀),缓慢通入少量压缩空气或蒸汽(压力升至0.2MPa),检查接头处是否有泄漏(可用肥皂水涂抹接口,观察是否产生气泡),无泄漏后方可投入使用。
标识粘贴与记录存档
在压力表表盘上粘贴“校准合格”标识,标注校准日期、下次校准日期、校准人员姓名;同时将校准记录(含压力表信息、标准源信息、各压力点示值、误差计算结果、判定结论)归档保存,保存期限至少为2个校准周期(便于追溯历史数据,分析压力表漂移趋势)。
二、全自动杀菌釜压力表的周期管理
周期管理需结合压力表的使用频率、工作环境(温度、湿度、介质腐蚀性)及法规要求,制定“基础周期+动态调整”的管理策略,避免过度校准(增加成本)或校准间隔过长(导致失准风险)。
(一)基础校准周期设定:依据法规与设备特性
法规与标准要求
根据《特种设备安全法》《压力表计量检定规程》(JJG 52-2013)及食品生产相关规范(如GB 12337-2014《钢制球形储罐》),用于压力容器(全自动杀菌釜属于压力容器)的压力表,基础校准周期不得超过6个月;若压力表用于关键杀菌工艺(如商业无菌杀菌,压力直接影响温度是否达到121℃),需缩短至3个月,确保精度满足严苛的工艺要求。
特殊场景的周期调整
若全自动杀菌釜的工作环境存在以下情况,需进一步缩短校准周期:
介质腐蚀性强(如杀菌介质含酸性溶液,可能导致压力表内部部件腐蚀):校准周期调整为2-3个月;
频繁启停或压力波动大(如每天杀菌次数≥5次,压力表指针频繁剧烈晃动):校准周期调整为1-2个月;
环境湿度高(如杀菌车间相对湿度≥85%,易导致压力表内部受潮生锈):校准周期调整为3-4个月。
(二)动态周期调整:基于校准历史数据与故障风险
根据校准漂移趋势调整
定期分析压力表的历史校准数据,若某一压力表连续2个校准周期内误差均接近允许误差上限(如1.6级表误差稳定在±1.5%),或误差呈明显增大趋势(如第一个周期误差±0.8%,第二个周期增至±1.4%),说明该压力表稳定性下降,需将校准周期缩短50%(如原周期6个月,调整为3个月);若连续3个校准周期误差均小于允许误差的50%(如±0.8% 以内),且使用环境稳定,可申请延长校准周期(但不得超过9个月,需经计量管理部门审批)。
异常情况的紧急校准触发
若压力表出现以下异常情况,无需等待基础周期,需立即停机进行紧急校准:
外观损坏(如玻璃破碎、指针弯曲、表盘刻度模糊);
指针异常(无压力时指针不归零、升压时指针卡顿或跳跃、降压时指针回退缓慢);
压力示值与工艺温度不匹配(如杀菌釜设定温度121℃,对应饱和蒸汽压力应为0.1MPa,若压力表显示0.12MPa或0.08MPa,偏差超过±0.01MPa);
设备发生超压报警或安全阀起跳(可能因压力表失准导致压力误判,需校准压力表并检查安全阀)。
(三)周期管理的辅助措施:预防与追溯
日常巡检与维护
每日开机前检查压力表外观是否完好、指针是否归零;杀菌过程中观察压力表指针是否平稳(无剧烈晃动或卡滞);停机后清洁压力表表面,防止灰尘、水汽堆积。若发现异常,及时记录并触发紧急校准流程,避免带故障运行。
台账管理与预警机制
建立压力表管理台账,记录每台压力表的型号、编号、安装位置、首次使用日期、历次校准日期、校准结果、更换记录;同时利用生产管理系统设置校准预警,在距离下次校准日期前1周自动提醒管理人员,避免遗漏校准(若超期未校准,压力表需停用,待校准合格后方可重新使用)。
备用压力表管理
为关键全自动杀菌釜配备备用压力表(数量不少于在用数量的1/3),备用表需定期校准(周期与在用表一致),确保在用表出现故障时可快速更换,减少设备停机时间;更换后的故障压力表需标记“待修”,送专业机构维修校准后再纳入备用库。
全自动杀菌釜压力表的校准需通过规范的静态比对方法确保精度,周期管理需结合法规要求、使用场景及历史数据动态调整,同时辅以日常巡检与台账追溯,形成“校准-管理-预警”的全流程管控体系,保障杀菌工艺的准确性与设备运行安全。
本文来源于诸城市安泰机械有限公司官网http://www.zcatspjx.com/